气动隔膜泵是一种新型输送机械,是目前国内最新颖的一种泵类。隔膜泵是一种容积式泵,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它集自吸泵、屏蔽泵、杂质泵、潜水泵等多种泵的优点与一身。对于各种腐蚀性液体,带颗粒的液体,高粘度、易挥发、易燃、剧毒的液体,均能予以抽光吸尽。
三种材质、铝合金、铸铁、不锈钢。隔膜泵根据不同液体介质分别采用丁晴橡胶、氯丁橡胶、氟橡胶、聚四氟乙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该泵以被国内石油、化工、电子、陶瓷、纺织系统单位广泛采用,安装在各种特殊场合,用来抽送各种常规泵不能抽吸的介质,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气动隔膜泵产品用途:。
1、泵吸花生酱、泡菜、土豆泥、小红肠、果酱苹果浆、巧克力等。
2、泵吸油漆、树胶、颜料。
3、粘合剂和胶水、全部种类可用泵吸取。
4、各种瓦、瓷、砖器及陶器釉浆。
5、油井钻好后,用泵吸沉积物及灌浆。
6、泵吸各种乳剂和填料。
7、泵吸各种污水。
8、用泵为油轮,驳船清仓吸取仓内污水。
9、啤酒花及发酵粉稀浆、糖浆、糖密。
10、泵吸矿井、坑道、隧道、选矿、矿渣中的积水。泵吸水泥灌浆及灰浆。 11、各种橡胶浆。
12、各种磨料、腐蚀剂、石油及泥浆、清洗油垢及一般容器。
13、各种剧毒、易燃、易挥发液体。
14、各种强酸、强碱、强腐蚀液体。15、各种高温液体最高可耐150℃。16、作为各种固液体分离设备的前级送压装置。
隔膜泵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一、泵无力,抽送速度变慢。
此种现象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是气源气压减小。先看看进气压力表的压力,压力值在4~7公斤为正常。然后检查气源阀门的开度位置,如气源开闭是用电磁阀的话,则检查电磁阀塑料阀片有无破损,导致塑料阀片不能完全打开。
2.是消音器堵塞,气不能快速的排出,导致抽送速度减慢。 3.是压缩空气的水或杂质过多。进入隔膜泵配气阀后堵塞进气孔,或是卡住配气阀芯。
四是配气阀上下端盖由于常时间受阀芯的冲击导致阀盖破损漏气。五是泵内部中轴四个密封环磨损而串气。
二、流量减少。此种现象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是进出口单向阀(塑料球)磨损变小。或有条状物,大颗粒卡住塑料球。
导致吸料时排料口的料液回灌,排料时又把物料从进料口压回去。
2.是隔膜片常时间拉伸变形,导致物料腔容积变小。
三是黑色,厚的那层膜片破损。中轴带动时走不到位。 3.泵不动。
此种现象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阀芯严重磨损卡死。二是中轴的轴套磨损。
此时应更换铜套。
三是中轴两端螺杆掉落。
四是两层膜片都破裂。五是隔膜泵倒置或平放。
阀芯不能回位(第一代和第二代) 4.物料里面有杂质或油污。这种一般都是膜片破裂所致。 5.进出口漏料。
一是螺杆没有紧固,二是球座变形或O型圈损坏,三是两端泵壳没有对上孔位而倾斜,导致两个出料口或进料口没有在同一平面上。
关于水泵汽蚀的猜想
水泵技术人员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和分析,提出如下假说(猜想):水泵的汽蚀破坏主要发生在低压区空泡(汽泡)产生的地方。
目前国内的教科书及专著里,对汽蚀破坏产生的原因及破坏部位的说明,通常是这样的:“泵在运转中,若其过流部分的局部区域(通常是叶轮叶片进口吸力面,也就是背面稍后的某处),因为某种原因速度增大,压力降低,抽送液体的绝对压力下降到当时温度下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便在该处开始汽化,产生蒸汽、形成汽泡。
这些汽泡随液体向前流动,至某高压处时,汽泡周围的高压液体,致使其急骤地缩小以致破裂(凝结)。在汽泡凝结的同时,液体质点将以高速填充空穴,发生相互撞击而形成水击。
这种现象发生在固体壁上将使过流部件受到腐蚀破坏。上述产生汽泡和汽泡破裂使过渡部件遭到破坏的过程就是泵中的汽蚀过程。”(请参见《现代泵理论与设计》第76页)。
“实践证明,汽蚀腐蚀破坏的部位,正是汽泡消失之处,……”(请参见《现代泵理论与设计》第77页)。
但水泵技术人员则在双吸中开泵的吸入室观察到明显的汽蚀破坏现象。
另外,叶轮的汽蚀破坏首先也主要发生在“通常是叶轮叶片进口稍后的某处”背面,这一部位也正是叶轮内压力最低的地方。 据此,我们特提出如上假说。
水壶烧开水时,壶底或电热管表面产生汽泡时的现象,与泵内的汽蚀现象是相同的。 要演示和观察汽蚀现象,需要有专门的装置,这对一般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但泵汽蚀又是个常见的现象,在员工培训尤其是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缺少汽蚀现象的演示,是不合适的。这时便可采用本假说所述的演示装置,其产生的汽泡尤其是噪声,跟泵内发生汽蚀时,几乎是相同的。相对于用泵作汽蚀运行的演示方式来说,节能环保效果明显。
水泵技术人员,曾经在铝质水壶的壶底观察到汽蚀破坏坑洞密布于壶底中央;在电热水壶的电热管的表面,也观察到很多小孔洞,这个是不是汽蚀破坏,有待泵业同仁继续观察和分析(本文作者倾向于是汽蚀破坏)。并且空化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压力降低,一个就是温度升高。水壶内的空化,原因就是后者。
上述情况也说明,汽蚀破坏出现在汽泡产生的地方。 5 GB/T 3216-2005关于汽蚀试验的部分似乎存在错误之处 。